御宅书库 > 历史军事 > 我要做门阀 > 第一千两百九十一节 夷夏(1)

第一千两百九十一节 夷夏(1)

    郭戎领着漠南都护府的众将,策马出城。来到了南池塞的城外,便见到了连绵不绝的营帐,充斥在整个视线之中。
    光是营帐数量,就超过了一万顶!
    所有营帐,被分割成十九个区,分属漠南都护府治下的十八部一镇。
    于是,占地超过一万亩,形成了一个环绕南池城的军营。
    而一个规模如此庞大的军营,漠南都护府在接到命令后,只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建设。
    真真是奇迹一般的速度!
    便是郭戎,也是心生自豪与骄傲。
    于是扬起马鞭,对在他身后的漠南都护府都护王彦卿道:“漠南英雄,尽入我汉家瓮中矣!”
    相比起乌恒各部私底下遮遮掩掩的议论,长安方面的舆论,是公开的、极为露骨和赤裸裸的阐述了如今汉家统治集团对于四夷的态度:获其英雄,得其豪杰,厚其禄,美其宅,必令夷狄无英雄也!
    于是,在主管入籍的大鸿胪眼中,天下夷狄,不分肤色、信仰、地区,一律平等。
    一般人的入籍审核,卡的很死。
    但四夷属国中的英雄豪杰,却是敞开大门,来者不拒。
    汉家更通过义从体系,极尽一切可能的压榨和发现夷狄各族中隐藏与埋没的豪杰与人物。
    于是,尽管汉家天下江山数万里之广,然而,各族叛乱与动乱,却是极为少见。
    就算有,也能被立刻镇压、消灭。
    因为,哪怕是西海高原上的生羌里的英雄豪杰,只要表现出才能,经过考验,也可以为汉家所用,锦衣玉食,高屋美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作乱?
    王彦卿听着,很是赞同郭戎的话,点头道:“君候所言甚是!”
    “下官从前辅佐卫尉韩公时,就常常听韩公教诲:彼夷狄者,其老弱无足悯,独其英雄豪杰或能为我用之……”
    “奈何国中,总有些人,异想天开,竟想教化四夷,使天下尽中国,何其可笑?!”
    郭戎道:“都护说的是!”
    “那些鸟文人,正事不干,就会捣乱!”
    “要不是丞相护着,俺早砍光他们!”
    “丞相身边,有奸佞啊……”郭戎意味深长的道。
    但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位鹰扬左都尉话中所指的奸佞是谁?
    无非就是当朝的权假尚书令兼廷尉右师贡禹、京兆尹王吉、权假廷尉隽不疑以及新丰令兼京辅校尉龚遂、雒阳令兼敖仓守解延年等。
    这些都是新生代的文臣,也是旧年新丰系的老人。
    从师从、学派光谱看,天南海北,南辕北辙。
    儒家、法家、墨家甚至黄老家的人都有。
    这些家伙平素里,也常常斗个不停。
    但在一件事情上,却是空前团结——他们都是‘变夷为夏’的支持者。
    几十岁的人了,还信什么天下大同,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若只是嘴巴嚷嚷,那也就算了。
    关键这些人都是实干派。
    贡禹曾任为楼船别驾兼北海都督府主薄,在辛武灵养病的那些年,实际上主持整个北海都督府和北海楼船官署的大小事务。
    在任四年间,贡禹在朝鲜、辽东郡的边墙附近以及扶余、真番等地,建立了大小蒙学数百所。
    甚至把手伸进了漠南都护府,在鲜虞县,其援建了蒙学五十所,小学十所,县学一所,甚至准许鲜虞部的人,垮境考北海都督府下辖的辽东郡郡学与在朝鲜的平壤学苑。
    而这两个,都是天下有数的名校,丞相那边挂名,有资格向太学推荐学子的学校。
    其他人也都在任职期间,做过各种为了自己理想而努力的事情。
    但,这却激起很多人,特别是军事贵族们的严重不满。
    因为,在武将们看来,贡禹这些人纯属没事找事,制造问题。
    本来,这天下夷狄英雄豪杰的数量很有限。
    而且,基本都出现在中上层。
    但随着这些家伙在各地推动启蒙教化、文明教育等‘化夷为夏’的政策,搞得各地部族之中的人才不断涌现。
    这也就罢了!
    关键,这帮家伙,竟做着‘天下混一,人人尽中国’的美梦。
    这就动到了军事贵族们的奶酪了。
    谁不知道,武臣大将们的封国里的‘佃农’,绝大多数就是打着佃农幌子的奴婢呢?
    真要叫这些人搞成了,那大家伙去哪里找又便宜又好用的奴婢?
    那封国里的地,谁去种?
    再说了,天下夷狄生番万万千,这些文人教的过来吗?
    所以,武臣们对贡禹为首的那一派文臣,是怎么看都不顺眼的。
    就差没有拿着刀子上门堵着砍了。
    也就是丞相袒护,不然……
    “好在,国家始终有贤臣……”王彦卿笑道:“如今的卫尉韩公,更是丞相门生,公羊嫡传,深守‘贵中国’之道,立志为天下而鞠躬尽瘁也!”
    郭戎听着,微微笑着。
    汉家文武,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
    文臣里有天下大同派,自然而然,会有‘唯中国派’。
    其核心人物之一,就是那位刚刚升任执政的卫尉卿韩文以及江都大儒程思。
    其核心论述就是——中国尚且有饿殍待救,尚且有幼童孤寡不足温饱,尚且有偏远乡郡,困苦贫寒之县,衣衫褴褛之人,不救中国之急,而救夷狄者,是君子乎?
    其实就是从过去的守旧派思想脉络发展而来,主张的是管好自家事,莫理别家苦。
    夷狄、生番的死活与中国无关。
    托‘我注诗书’的风潮越演越烈的福,近些年来,汉家文坛在思想层面,已经上演了无数次孔子打孔子,孟子打孟子的戏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已经不算新闻了。
    文人们脑补、发明孔孟周公之语,互相攻击,也不稀奇了。
    就如那位卫尉卿韩文,一上台没几天就写了篇文章,刊载在官方出版的《长安月报》上,文章里他引用了一句孔子的话说:子曰,自古中国不与夷狄利。
    搞得所有人到处翻书去找这一句话的出处,结果没有一个人找到,但执政的信誉,却又让人难以怀疑,于是大家都以为这位累世簪缨的执政是从某本古书残篇上发现的这失传的孔子语录,便纷纷上门请教。
    结果,这位卫尉卿自己公开告诉一个前来询问的文人:此吾撰之也!
    好吧……
    你赢了!
    郭戎自也知道王彦卿提起韩文的意图,无非就是拉拢、结交这一套老把戏。
    不过,他不打算站队。
    朝堂上的事情,郭戎不想掺和,也不敢掺和。
    所以,一直以来他身边只要有人敢代表外人来影响他的判断,都是不死既残。
    当然了,出于善意,若是有可能,郭戎不介意助攻一下韩文。
    于是,他轻声道:“卫尉高论,吾早有耳闻!贵中国之说,更是至理名言,使卫尉有教,仆愿兴之!”
    王彦卿闻之,拱手道:“君候高义,下官必转告韩公!”
    郭戎点点头,没有再说话。
    而是看向眼前,那延绵不绝的军营,以及这些军营中的乌恒义从们。
    都护府是在五月中得到的丞相命令,不过两个月,整个漠南草原数千里之地,十八部一镇的精英,就全数如期抵达南池塞。
    哪怕是远在白山黑水之间的鲜虞义从,也是准时赶到。
    这说明了什么?郭戎再明白不过了——若是十余年前,乌恒人能做到这一点,恐怕就不是匈奴南下打草谷,而是乌恒一统草原,然后反过来成为中国梦魇。
    但在如今,已经可以在两个月内,动员数万精锐甲骑的乌恒诸部,不过是丞相养的一条看门犬。
    汉家上下也无人担心这些人叛乱为祸,因为,哪怕漠南皆反,长安也只消派一员将军,统领一万大军就可以全数杀光。
    火枪与火炮部队的建设,令汉家精锐拥有了碾压一切敌人的优势!
    真正拥有了傲视所有,君临天下的霸气。
    只是……
    看着眼前延绵不绝的帐篷与其中出没的骑士。
    郭戎还是有些不满与担忧:“四夷英雄渐多……终非好事呀!”
    十年前,这漠南乌恒各部加起来,也未必能凑出两百个符合鹰扬旅标准的骑兵。
    但十年后的今天,随着乌恒各部逐渐从游牧转为定居,生活水平和营养开始跟上。
    过去胡人粗矮、膻腥的形象,渐渐一去不复返。
    乌恒各部的新生代里,身高七尺三寸甚至更高者比比皆是。
    而这些人的受教育率和纪律性,也不断提高。
    各部贵族,都有长安留学的经历——哪怕很多人其实进不了太学、武苑,但在钞能力帮助下,一些私人学府和太学教授私下开的学苑,却是畅通无阻。
    所以很多部族的年轻一代,都已经和长安的将门子弟没有太大差距。
    随着他们成长起来,开始进入汉军,渐渐的和陇右、关中、代北、河西的大汉将门集团形成竞争关系。
    郭戎毫不怀疑,随着时间推移,十数年后,漠南草原上的乌恒诸部,会有形成一个大汉帝国内部的新将门集团的可能性。
    一个漠南乌恒各部,不过数十万丁口,就已经具备了威胁汉家将门地位的潜力。
    若贡禹那帮人的理想实现了,这天下数万万的夷狄胡人都成为了诸夏一员。
    那可如何是好?
    心中想到这里,郭戎对贡禹的恶感就不免又多了几分。
    ………………………………
    书友群被开车开没了,建了个新群:7,3,7,7,1,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