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书库 > 都市言情 > 琉璃世琉璃塔 > 第83章 轻信成祸殃
    本书实体书已经出版,欢迎关注作者姞文的微信公众号“琉璃世”
    -----------------------------------
    三人转过圣感塔,朱允炆劈手夺过黄子澄手中的战报:
    “八月十二日耿炳文率大军抵真定。
    八月十五日燕军中秋夜袭雄县,先锋杨松及九千部将全军覆没。
    八月二十五日我军与燕军真定大战,耿炳文不敌,退入城内固守,蹈藉死者不可数计。左副将军驸马督尉李坚战死,左军都督顾成降燕,右副将军宁忠都指挥刘遂被俘,生死不知!”
    朱允炆越看越是心惊,十三万直隶精兵,竟然没打过三万刚刚集结的叛军!
    齐泰急急忙忙地说道:“陛下!”
    朱允炆抬了下手示意他噤声,玄信见二位大臣匆忙跑进来,心知有事,正等在院中,这时含笑问道:“陛下要不到方丈室?”
    朱允炆点了点头:“好。借静室一用。”
    玄信领路,三个人匆匆进了方丈室。玄信掩门退下。
    齐泰不等坐稳便说道:“陛下!耿将军此次大败,实在出人意料!连续三次中计!燕贼之诡谲猖狂可见一斑!”
    朱允炆不啃声。说这些没用的岂非废话?
    齐泰见皇帝面色不善,急忙接着道:“以臣估计,长兴侯擅守,真定城中如今还有近十万兵马,燕贼攻不下真定。”
    黄子澄忍不住:“齐大人!你现在说‘长兴侯擅守’了?长兴侯的封号就是源自耿将军守长兴,力阻吴军多年。耿将军原不擅长攻敌,如何能派他去剿燕?”
    原来七月在北伐将军的人选问题上,朝中有过争执。齐泰力推耿炳文,说他是太祖老将,忠诚可靠,又富有作战经验。齐泰是兵部尚书,本来这就是兵部的事,黄子澄虽然不赞成,当时也只好同意。
    齐泰窘住,无从辩解。
    朱允炆皱了皱眉:“齐卿接着说。燕军攻不下真定,又将如何?”
    齐泰躬身接着道:“燕贼定然退守北平,真定可暂时无恙。然而燕贼必定招兵买马以图扩张。臣以为,陛下有三件当务之急”。
    齐泰停了停,见皇帝在仔细听,便接着说道:“大宁卫距北平不远,宁王在诸王中兵力最强,有甲士八万革车六千,其中的朵颜三卫蒙古骑兵尤其骁勇。辽东的辽王亦手握重兵,辽东军也是善战。倘燕王与宁王辽王联手,势必难以对付。臣乞陛下速诏辽王和宁王回京,以防有变。”
    朱允炆凝神思索片刻,便吩咐黄子澄道:“好,即刻拟旨。诏辽王回京,所属护卫兵等全权交江阴侯吴高和都指挥杨文。诏宁王回京,削朵颜三卫及其它宁王所属护卫,交大宁都指挥使”却不记得姓名,望了望齐泰。齐泰道:“朱鉴”,朱允炆点点头,黄子澄挥笔写就。
    齐泰道:“陛下圣明!其次,燕贼如今占了北平,东北的辽东军正在其后,陛下可下旨吴高和杨文率辽东军攻永平,燕贼必然来救,我军前后夹击,当可将燕贼一举剿灭”。
    朱允炆又点了点头:“准!”黄子澄急忙拟就圣旨。
    齐泰吁了口气:“第三件事,就是加派朝廷精兵。真定现在尚有十万兵马,臣算了算直隶有四十万可用,到达真定会师便共计五十万大军。再有上将一名,不愁燕贼不灭。只是这征虏大将军的人选……”
    朱允炆不由得皱眉。五十万大军!这可是倾国之兵,没想到对付燕王,要用到这么多!而这个身家性命,又该托付给谁呢?
    长兴侯耿炳文已是败军之将,况且本来就是个擅守不擅攻的将军。朝中武将,竟然无人可用。朱允炆此时,不由得有些抱怨祖父,怎么把大将都杀掉了呢?
    黄子澄说道:“陛下!臣如前建议,用曹国公。臣见过他舞枪,也与他谈过兵法,李大人得岐阳王真传,确然无疑”。
    朱允炆沉吟:“李景隆?”
    黄子澄接着说道:“陛下记得上次捉拿周王?开封的周王府当时有六七千护卫兵呐,曹国公只带了一千多人去,兵不血刃就将周王拿下了。有胆有识有计谋啊!”
    朱允炆还是有些犹豫,毕竟是五十万大军啊!询问的眼光望向齐泰。
    黄子澄见二人不说话,有些着急:“陛下!臣以性命担保!曹国公定可顺利剿灭燕贼!倘若第一次派的曹国公,今天就不会有这个真定之败了!”
    齐泰听他仍然念念不忘之前派将一事,只好圆场道:“陛下!曹国公是岐阳王长子,得了真传应是有的。黄大人说的有道理”。
    想了一想又道:“臣建议,可以自蜀中调四川都指挥使瞿能,洪武老将,骁勇善战。两个儿子瞿郁瞿陶也是将门虎子。这父子三人辅佐曹国公,定可确保我大军凯旋”。
    朱允炆知道这个瞿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庐州人,今年四十九岁,其父瞿通是太祖开国时的老将,因战功升到正二品德都督府佥事。瞿能荫承官位,以四川都指挥使上任,配合凉国公蓝玉讨伐过西藩,打过建昌的叛军月鲁帖木儿。后来明太祖诛凉国公,瞿能险被牵连,蜀王朱椿力保才幸免。这些年一直在蜀中总揽西陲军事,协助蜀王做了不少贡献。
    黄子澄赞道:“不错!瞿能父子帮着曹国公,定然一举功成!”
    朱允炆见二人意见一致,也实在想不出其他人,便同意了:“好!那就让李景隆去!调瞿能为都督!”
    建文元年九月初二,建文帝加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率大军赴真定替换老将耿炳文。
    李景隆又惊又喜,欣然领命出征。四十万大军自整队,出城,到过江,忙了好几天。江水浩荡,楼船来回奔忙,直运了一天。
    征虏大将军伫立江边,眺望浩瀚长江上密密麻麻的人群,豪情顿生。“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一飞冲青天,俗世不再鸣!”此去剿燕,定当立功建业,光耀岐阳门楣!
    ****************
    北平燕王府中,朱棣卸下盔甲,靠在观雨厅的炕上休息。
    回想过去不到两个月的短短时间,不但北平一周荡平,还打败了老将长兴侯的朝廷大军,自己也觉得是个奇迹。
    探手入怀,琉璃塔依旧是瑞光流溢。
    奇迹,是因为这宝塔吗?真的是佛陀保佑吗?遥想京城,她应该已经知道这场战争了吧?她会怎么做?
    朱棣心中有些刺痛,她也许正在安慰小皇帝?可是看着琉璃塔,心中又有些企盼,她把宝塔千里迢迢送给自己,岂非说明了一切?前路究竟会怎样,谁知道呢。
    朱棣正在胡思乱想,一堆人一拥而进。
    朱棣忙把琉璃塔揣回怀中,道衍眼快已经看见,却并不说破,笑着大声道:“恭喜王爷!”
    朱棣不解:“何事?”
    “朝廷果然换人了,王爷猜猜谁是新的征虏大将军?”
    征虏大将军是明初武将的最高封号,太祖一朝,也只封过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和凉国公蓝玉三人,这三人什么级别啊!所以建文帝封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之时,朱棣已经惊愕过一次,好歹长兴侯还是员老将情有可原,现在可还有谁当得起这一封号?
    朱棣摇了摇头:“猜不出。谁?”
    道衍笑:“曹国公!”
    朱棣惊呆了:“李景隆?”
    马三宝在旁插口道:“禀王爷!朝廷封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帅直隶四十万大军,前日已经抵达真定,换走了长兴侯。李景隆收拾了耿将军的旧部人马,号称五十万大军,誓师北伐”。
    道衍笑道:“恭喜王爷!李景隆仗都没打过,如何可领这倾国五十万之兵?当年太祖以不世之英雄身经百战,也不过将兵十万。李景隆怕是连这五十万人怎么摆放都不知道。朝臣昏聩至此,岂非坑杀小皇帝?”
    道衍看朱棣不吭声,又笑道:“朝廷这是拱手送给王爷一场大胜,王爷如何不喜?”
    朱棣叹口气:“太祖创业艰难,几十年才攒下这份家底,却被这邦小人如此糟蹋。李景隆无勇无谋,又刚愎自用骄矜忌刻,如何可托付这五十万中坚?”说着踱至窗前,遥望星空:“本王即使胜了,我大明也必定元气大伤,皇考九泉之下,不知会如何怪我!”
    朱高煦在旁忍不住:“父王!这可不能怪咱们!是朝廷那帮奸臣坏蛋!还有小皇帝也够昏的!”
    朱高炽也劝道:“父王!既然已经举事,就不可能回头。只能赢了以后再设法弥补了”。
    张玉在一旁急忙道:“是啊!王爷先别同情朝廷。永平守将郭亮急报,江阴侯吴高和都指挥杨文率辽东军已抵达永平城外三十里扎营,约莫有三万多人。”
    朱棣一怔回头:“辽东军?”
    道衍道:“朝廷这个反应算快的。另外还下了圣旨削夺宁王护卫军”。
    朱棣沉吟:“永平不能有失!大宁也必须要夺。”
    朱高煦张玉朱能齐道:“愿战永平!”
    朱棣望了望朱高煦和张玉:“你二人随我去救永平,点一万兵马”,看了眼马三宝:“然后三宝和我去大宁卫”,最后目光落在朱高炽朱能和道衍身上:“我们一走,李景隆定然来攻北平,你三人只有一万守军,可守得住?”
    朱高炽面上难色一闪而过,慨然应道:“孩儿尽力而为!”
    朱能大声道:“守得住!”
    道衍笑道:“王爷放心去吧。会守到王爷回来”。
    这时清脆的声音响起:“王爷只管去,有一万之军,北平守得住!”众人循声望去,竟是燕王妃徐英缓步进了殿内,不知何时换了一身劲装轻甲,英姿飒爽。
    朱棣大喜。中山王徐达是大明第一战将,徐英是长女,直到七岁,徐达才有了徐辉祖这个儿子,所以徐英自小就先当男孩儿养,不光学武艺,兵法布阵攻守临敌甚至天机术数各种都学了不少。朱棣以往北征前后,都会和徐英讨论对策,知道这位夫人实在是个打仗的行家。
    朱棣笑道:“贤妃出马,北平一定无忧!”侧头对王景弘和侯显吩咐道:“你二人护好王妃和道衍师父”,又对朱高燧道:“你守好大哥”。
    众人一一答应。
    朱棣走到徐英面前,伸手握住了妻子的双手。徐英红了脸,却并不挣脱。
    燕王起兵,一是为了徐秀,却更是为了这身傲骨,不愿意向朝廷指手画脚的文吏屈节。徐英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傲气不亚于丈夫,对燕王这个宁死不屈的做法,从心底赞成。徐英不能想象,燕王卑躬屈膝地向齐泰黄子澄之流去解释,去恳求;即使苟全,又何异于死?
    朱棣轻声道:“英妹!交给你了。只宜坚守,不能出战”。
    徐英颔首:“大哥!你放心!”
    秋日的北平,凉风习习。城楼上的“燕”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也在期待日后的大战。
    一个是岐阳王嫡传长子,一个是中山王掌上明珠。两位开国元勋生前做梦也没想到这两人有一日会对阵军前吧? 究竟,谁胜谁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