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书库 > 都市言情 > 琉璃世琉璃塔 > 第91章 继统定国纲
    开京,今开城,是原高丽王朝的旧都。当时高丽王朝是所谓四京体,其它三京为西京即今平壤,东京即今庆州,南京便是汉城。李芳果素喜开京,继位后,将朝鲜都城自汉城又迁回了开京。
    十一月,正是开京最冷的时节,冰雪皑皑四望洁白,寿康宫中,正在举行禅位大典。
    李芳果一直身体不大好,自洪武三十一年九月继位以来,繁忙劳碌,身体每况愈下,便想着要让出王位休息。李芳果思来想去,儿子们都小,即使做了国王,国事肯定还是自己的事。而大明靖难之役的消息此时已经传到朝鲜,倘若传位儿子,朝鲜难免和天朝一样,幼主和几位叔叔之间很难说会怎么样。
    几个弟弟之中,李芳远无疑是最具才干的。自朝鲜建国起就功劳赫赫,之后出征全罗道使日本灭倭寇,更是立下不朽功勋。为了朝鲜的将来,为了王族的安定,只有传位李芳远。晓谕百官之后,出乎意料,竟然人人拥戴。靖安大君的苦劳功劳所有人看在眼里,朝鲜刚建国不久,还不似天朝那样有许多立嫡立长的规矩,为着朝鲜,李芳远显然是最合适的。
    寒风凛冽,万人瞩目中,李芳远身着大红蟒袍,腰系朱金腰带,缓步进了大殿。李芳果等在正上方的王位上,含笑让过。百官齐刷刷地跪拜高呼:“主上殿下!”
    李芳远微笑着俯视群臣,朗声说道:“免礼!”心中却有些恍惚。
    这一路行来,多少辛苦?战场上的血肉横飞,大海中的波涛翻滚,黑夜里的刀光剑影一一在脑海飘过。十几年殚精竭虑,多少次死里逃生,李芳远不谦虚地觉得,自己为朝鲜做了很多很多。
    然而朝鲜能有今日的国泰民安,最大的原因还是天朝的庇护吧?
    横蛮的蒙古人被大明赶出了朝鲜半岛,朝鲜才得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大明给予朝鲜绝大的自主权,百姓才得以修养生息;残暴的倭寇被大明逼得退回扶桑,沿海才得安宁。也许有一天还会有异族来犯,也许还会有其它天灾人祸,然而李芳远相信,只要朝鲜恭敬事明,天朝会不计得失地帮助朝鲜,财物人力在所不惜。
    因为,那是一个仁义无双的泱泱大国,那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
    自皇帝到百姓,每个人都崇尚仁义礼智信,知道礼尚往来,睦邻友好,人敬我尺我还以丈。这沉淀积累了数千年的文化礼教宗法和精神,正是天朝文明的根本。有了这,才成就了雕梁画栋的建筑,光耀夺目的奇珍,巧夺天工的异宝。。等等一切的表面繁华。李芳远深知,朝鲜如想这繁华,必须先学习这文化。
    李芳远后来仿照中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又修订《璇源录》等书籍,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将朝鲜建成了中国的微缩版。直至今日,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还是处处可见。
    李芳远暗暗下着决心,终其一生,都将忠心效力大明,不负大明的仁义相待。如她所说,要让朝鲜的子民,永远都能平平安安地吃着打糕。大明对李芳远的评价,可以从赐他的谥号上看得出来,曰“恭定”。
    只是,她呢?
    唯有她,为了朝鲜,将永在异乡,永不能再见。
    李芳远的眼中,忽然一阵阵模糊。
    李芳果上了奏章去天朝:“臣患风疾,难任庶事。有弟芳远,志性端方天资纯谨,堪托后事,效力东陲。谨于建文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委令权署国事,伏候明降”。
    赵胖快马加鞭,又奔应天府而去。
    ****************
    燕军退走之后,盛庸驻扎德州,平安防守定州,徐凯屯于沧州,三州互为犄角。十月,燕军突袭沧州,破擒徐凯,进逼济宁。十二月,盛庸率大军在东昌(今山东聊城)拦击,背城列阵。
    朱棣亲带了骑兵,自左侧突袭南军。盛庸所布的套阵却甚是厉害,箭飞如雨也罢了,更有火弹不断飞落。原来燕军尚在摸索阶段的三眼神铳,应天府的中军都督府已经改良成功并大批量生产,这次送了很多至军中,更有一种火龙枪,威力比三眼神铳更大。盛庸大喜之下立刻配备在阵前。骑兵最怕火器,马匹顿时受惊逃窜,燕军的队型立散。
    朱棣大吃一惊,急忙归拢队伍,撤出左翼。想了一想,自中军直入。果然一路畅行,杀进了套阵之内。这样来回冲突几趟,南军的阵型就算破了。朱棣正在欣喜,却听见身后连声炮响马嘶,后路已被截断,盛庸竟然是故意诱己深入!
    朱棣急忙转身,却已经被围得左三层右三层,前冲右突,更多的人涌上来。不过南军被建文帝“不得弑叔”的圣旨所限,只是高呼“生擒燕王!”,无人敢向朱棣身上射箭或投弹,都是打向青骢马。
    青骢马四蹄翻腾,在火海箭雨中拼命奔跑。然而四周全是密密麻麻的人群,盾牌长枪大砍刀,杀气腾腾地不断缩小着包围圈。青骢马从一个角跑到另一个角,四顾逡巡,包围圈却越来越小。
    朱棣听着震耳欲聋的“生擒燕王!”呼声,愤懑至极,斩马刀连连挥舞,或人头或臂膀甚至半个身体不断地飞起,浓稠的血浆在半空似血雨注落,人和马都已被淋透,马蹄踏着的地面也被鲜血浸透,如泥淖一样柔软。
    朱棣不知道自己杀了多少人,南军重重叠叠地压上来,嘶喊着嚎叫着,无数的长枪戳向青骢马,各种大刀砍向马身马蹄。朱棣挥舞着大刀左右连扫,更多的人头手臂飞溅,青骢马却终于被连连砍中,一道道伤口红肉翻出。
    朱棣大喝一声,舞起斩马刀轮扫,四周一片惨呼,朱棣一夹马腹,青骢马纵身奔出。前方依然是重重枪林,朱棣大刀连挥,无数只握着枪的手臂飞起,鲜血四溅。
    朱棣伸手抹了下被血糊住的眼睛,青骢马忽然仰头一声悲鸣,马身颤抖,一根长枪插在马颈。朱棣怒吼着举臂舞起大刀,血雨中连夹马腹,青骢马奋起四蹄,继续前奔,迎着林立的长枪。
    忽然青骢马一个趔趄,一人一马低头看见无数的长钩,在血淖中冷冷发着寒光。朱棣心中冰凉,青骢马长声嘶鸣,前蹄倒地。朱棣大刀一撑,整个人飞身跃起,顺势踹下一个南军骑兵跳上马背。青骢马连身哀嘶,仿佛在催主人快走,大眼睛中却全是眷恋和眼泪。
    朱棣大恸,斩马刀似有千斤重再也挥不动。“生擒燕王!”呼声步步迫近,南军兴奋的面孔狰狞着逼上来。朱棣苦笑一声,横过大刀,生擒?宁可战死!
    忽然人群自中左右分开,随着“王爷!王爷!”的高叫声,一个高大的身影在人海中翻腾奔出。是朱能!
    朱棣精神一振,举臂挥刀,策马并肩,二人奋力,浴血杀出重围。大军阵型已经不见,连压阵的后队也不见踪影,只有身后阵阵追杀混战声。两人一路奔逃到馆陶,才甩脱了盛庸的追兵。
    朱棣大战了一日一夜,疲累不堪,下马便坐在地上,想起青骢马,想起大败中的将士,心中又是大恸。渐渐身边围拢了逃出来的燕军将士,个个灰头土脸,沉默地望着燕王或低着头。朱棣四下看看只有一百多名骑兵逃出来,此一役竟然损折了所有人马。
    这时朱高煦一团白影滚到,大叫:“父王!不好了!”
    朱棣循声望去,小雪上驮着一人,不,是一具尸身,四肢垂落显然已经没了生命迹象。铠甲战袍具被鲜血染透,面上手上身上遍布伤痕,血块片片凝结;一根长箭自咽喉横穿而过。仔细再看,中等身型鬓发花白,是张玉!
    朱棣霍地站起,两步跨到马前,扶下张玉。张玉双目尤睁,满面怒色,似是不甘心如此出师未捷身先死。朱棣呆呆凝视着,半晌伸出大手,轻轻合拢了张玉的眼帘,喃喃地道:“张玉不是在后军督战?”
    朱高煦低声道:“张将军一直高叫着‘王爷’在南军阵里四处冲突,他是想救父王。”
    旁边的朱能狠狠地拍自己脑袋:“我应该回去叫他!”
    宁王朱权摇头:“南军势大,你回不去的,能把四哥带出来已经是奇迹了。”
    道衍和尚本在后营压阵,跟着大队一阵急逃,此时一身僧袍也被血染透,倚坐在一棵大树下,气喘吁吁。望着众人说道:“南军定会乘胜追击,张将军的遗体,便在此焚化的好”。
    众人怔了怔,望着燕王。
    彼时火葬也算是常事,总比带不回去强。朱棣略微犹豫便点了点头。朱能带着军士迅速搜寻树枝,不一会儿点着了老大一个火堆。
    朱棣将张玉抱起,走到火堆旁,注视着火堆,良久不动。自洪武二十四年跟着自己,十年了,十年了!却终究为了救自己而死!
    众人看朱棣呆立火边,面面相觑,宁王朱权走上前去:“四哥,人死不能复生,节哀吧!南军很快就要追上来,这么多兄弟都等着。”
    朱棣如何不明白这些道理?望了望火堆,低头看看张玉,终于一横心,轻轻放入了火中。火苗嗖地窜起,朱棣的袍角燃着,朱权急忙三下两下帮兄长拍熄。
    朱棣望着熊熊烈火,半晌不做声。围拢的将士也都静静看着,想起张玉素日形状,很多士兵热泪滚落。
    朱棣忽然解下身上的披风,双手送进了火中,低低说道:“张玉,天寒地冻,加件衣裳,莫冻着了!”
    朱高煦含泪叫道:“张将军一路好走!”
    道衍缓缓说道:“张将军才备智勇,百战当前。斩将搴旗,所向披靡,实在是王爷的良辅。”
    朱棣颔首道:“不错,如果没有张玉,北平九门拿不下,真定败不了耿炳文,永平退不了吴高,郑村坝和白沟河也赢不了李景隆。”
    道衍接着道:“可惜张将军今日视死如归,挺身陷阵,大功垂成!忠精贯于日星,未知功业他日可以扬于竹帛否?”
    朱棣一震,看向道衍,道衍不退不缩,目光直视朱棣。
    道衍这个话,是点醒朱棣。不能让张玉白死。倘若朱棣赢了这场战争,史册记载定然张玉是靖难功臣,反之,只怕就是乱臣贼子了。
    道衍看了看四周人群:“王爷可否借一步说话?” 朱棣微微颔首,两人离开了人群,远远地停下。
    道衍含笑问道:“老衲可否看一眼王爷的琉璃塔?”
    朱棣默默自怀中取出,犹自温热。
    道衍问道:“王爷为何今日没有托塔?”
    朱棣不语,凝视着琉璃塔。自白沟河大战,塔身益加近似透明,由里至外隐隐透着七彩光芒。
    道衍轻叹一声:“渡劫渡劫,一旦卷入劫难,即不可能再置身事外!就像蚕蛹,若想全身而退,只有化蝶破蛹而出!若停滞不前,劫难永不完结,蛹只会越来越厚。”
    朱棣被说中心事,不由得惊疑不定,呆呆看着道衍。
    道衍迎着他的目光说道:“王爷担心她,只有全力带她脱此劫难,早日完成渡劫!否则只是害她越陷越深! 而卷入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今日之张玉,怕只是开始。”
    朱棣托着塔的大手,不由微微颤抖。
    道衍注视宝塔,接着说道:“即使全力以赴,最后一难是天劫,极不易渡过。往往功亏一篑,损折在最后关头。”
    朱棣忍不住问道:“天劫?那会是什么?”
    道衍接过琉璃塔,看了又看:“老衲看不出。但是日后定然会有几场大战,王爷倘若再犹疑不决,将会连天劫到都到不了。”道衍凝视着朱棣接着说道:“那样不仅是军中大将和王爷部属,她,也会难保性命”。说着把琉璃塔放回朱棣掌中。
    倘若在一年前听到这个话,朱棣定然斥为荒唐。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见到琉璃塔的神奇,朱棣实在不能不信。
    不错,她还在塔中,自己担心琉璃塔透明了便会连累她,可是再坏还能坏到哪里?而要救她出来,只有赢了这场战争!
    朱棣抬起头:“好!”
    掌中的琉璃塔似乎听懂了朱棣的话,七彩光芒透出塔身,微微照亮了朱棣的大手。
    朱权跑过来,笑道:“四哥!原来南军接到圣旨,小皇帝不让杀你我兄弟二人。大侄子倒有些意思!”
    朱棣一怔,良久道:“换了我,我也一样。”
    朱权叹道:“是啊。他是我们侄子,皇考和大哥都看着呐。”
    远处的火堆渐渐熄灭,朱能带着军士拾取张玉的遗骨。朱棣远望着,心潮汹涌。一定,一定要让你们功业扬于竹帛,美名载入史册!